在“方志汉中”微信公众号的留言中,我们时常看到读者对“南郑”与“汉中”的关系感到困惑:“南郑市”“南郑县”的区划范围是怎样的?南郑市和汉中市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了厘清这段复杂而有趣的变迁,我们特意梳理了1949年以来汉中市行政区划和名称的演变过程。这篇文章将带您穿越七十余年的时光,从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到如今的汉中市,一步步解开“南郑”与“汉中”名称交替、区域分合的谜团,读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的行政足迹。
1949年12月,汉中解放后,设立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南郑城关五镇设南郑市,农村乡镇设为南郑县。
1950年3月,陕南行政公署(简称“陕南行署”)从湖北郧县迁驻南郑市,下辖商洛、两郧、安康、汉中4个分区,直辖南郑市。汉中分区辖南郑县(治所铺镇)、城固、洋县、佛坪、镇巴、宁强、沔县、褒城、留坝、西乡10县。同年5月,宝鸡分区的凤县划入汉中分区。
1951年2月,陕南行署撤销,成立陕西省人民政府南郑区专员公署(简称专署),作为陕西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专署机关驻民主街(今址),下辖南郑市、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褒城县、沔县、宁强县、略阳县、凤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1952年12月,从南郑、褒城、沔县、宁强4县划出20个边远乡,成立黎坪中心区(县级),直属南郑专区。
1953年6月,南郑市改由省直辖,黎坪中心区改称黎坪区。
1954年1月,南郑专区改称汉中区,南郑市更名为汉中市,隶属汉中区。
1955年6月,汉中区改称汉中专区。
1958年12月,撤销南郑、褒城、留坝、佛坪、黎坪5县(区)。其中,南郑县并入汉中市;褒城县辖区并入沔县和汉中市;留坝县辖区北部并入凤县,柴关岭以南的江口、留坝两公社划归汉中市;佛坪县辖区北部(秦岭主脊以北)划入盩厔(周至)县,中、南部并入洋县,东部并入石泉县;黎坪区辖区分别并入宁强、沔县。此时,汉中专区原辖的14个县(市、区)调整合并为9个县(市),即汉中市、城固县、洋县、西乡县、镇巴县、宁强县、凤县、沔县、略阳县。
1960年12月,凤县划入宝鸡专区。
1961年9月,恢复南郑县、留坝县、佛坪县。南郑县辖汉中市汉江以南地区,驻地迁至周家坪;佛坪县原秦岭以北地区仍归盩厔县。
1964年6月,撤销汉中市,设立汉中县。同年9月,沔县改名为勉县。
1969年10月,汉中专区改为汉中地区。
1980年8月,恢复汉中市,撤销汉中县。
1996年2月,汉中地区改设为汉中市,原县级汉中市改为汉台区。
2017年9月,南郑县改为南郑区。
如今,汉中市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9县2区。
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区划变迁史,“南郑”到“汉中”的转变,不仅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一部区域发展重心调整、资源配置优化以适应不同历史时期发展需求的生动记录。频繁的区划调整,最终沉淀为如今“九县两区”的稳定格局,为汉中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日的汉中早已超越了行政区划的物理范畴,正以其独特魅力焕发新的生机。作为陕西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汉中正积极对接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着力提升区域联通和枢纽功能。随着“汉台区”与“南郑区”的加速融合,中心城区的发展框架不断拉大,承载能级持续提升。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汉中这座千年古城必将在秦巴腹地绽放新的活力,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汉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