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中记忆】志书中的中秋印记
2025-10-05 17:33
来源: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访问量:
打印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承载着国人对团圆和睦的美好追求,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这份文化传承在汉中的中秋习俗中尤为鲜明,方志文献为我们留存了这段满含民俗温度与情感记忆的时光。

    在汉中,中秋不只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更是一段浸润着烟火气的生活仪式。翻开各县志书,字里行间的中秋具象而鲜活:是香案上码放整齐的月饼、是庭院里洒满清辉的月光、是家人围坐时流淌的欢声笑语。旧时,汉中府属各县多以月饼、瓜果为礼,亲友间相互馈赠,夜晚则在院中设香案,摆上月饼、红枣、核桃、板栗、柿子等时令物产,拜月、分享、拉家常,外出游子多归家团聚,共叙天伦。此时,也被称为“团圆”节。

一、志书中的中秋印记

八月十五日,俗称团圆节。此日外出者尽量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姻亲和至亲馈送月饼等礼物。夜,旧时在院内设香案,摆上红枣、核桃、柿子、黄梨、白藕和月饼之类,拜月食果啖饼。《汉中地区志》记录其仪式,今虽简化,但团圆的意思未曾改变。

汉台区 农历八月十五日,城乡亲友互赠果品,互送月饼。当晚,家人团坐,饮茶食果,赏月拜月,有的人家还供奉食品,以乞吉祥。《汉台区志》载其俗,简约而温馨,传承至今。

南郑县 八月十五中秋节,馈送月饼、瓜果。夜则陈果饼对月焚香,宴饮玩赏。民国《续修南郑县志》载其礼仪习俗,尽显雅致。



    城固县 八月中秋,陈月饼、插桂花,歌管、酒宴、赏玩,以永兹夕。清康熙《汉南郡志》载其风雅,至今犹存余韵。

   

    洋县 中秋,士待月华,饼果赏玩。清康熙《汉南郡志》录其俗,可见民风淳厚。


    西乡县 中秋,士民皆以瓜、桃、梨、枣、月饼馈送,夜则设酒赏月,男或泛舟登红崖,妇女亦有家宴,虽贫无不食西瓜以庆嘉令焉。清康熙《汉南郡志》详记其盛,贫富同乐,尤重团圆。


    勉县 武侯祠内有古桂树6株,树龄在数百年,其中丹桂5株,中秋花盛,飘香四野,称“丹桂风清”,为武侯祠八景之一。《勉县志(1987-2007)》载其胜景,如今每逢中秋,这里仍然游人如织,赏桂之风不绝。

    宁强县 八月十五,已嫁之女,回娘家团圆。月出,以果品、月饼献月。之后,食而赏中秋节月。解放后,此俗仍盛行,但不献月。《宁强县志》载其俗,仍存古风。

    略阳县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家人团聚月光下,以水果、糕点、月饼、套饼敬献月亮,谓之“赏月”或“玩月”。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结之意。《略阳县志》详细记载其习俗。

    镇巴县 中秋夜宴,俗称“赏月”。清光绪《定远厅志》对这一习俗有明确记述。


    留坝县 中秋节有亲人团聚、吃月饼、摆月饼、水果祭月亮、赏月的习俗。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已订婚的男子要买月饼等礼品去女方父母家打节,已结婚的女儿同女婿、孩子带礼品要回到女方父母家团聚。已上年纪老人家的子女,如已分家另居,在相距较远的地方都回家同长辈团圆。中秋节的下午饭较为丰盛,有猪肉、鸡肉、鱼,以炖、烧、炒为主,亲人团聚一堂喝酒、祝福。农家在烹制丰盛菜肴的同时,还要在这天吃新米,以表示喜庆丰收之意。留坝农村瓜果品类多,到中秋都已成熟。晚上在院子里摆上方桌,用盘子盛满月饼、苹果、梨、石榴、核桃、炒板栗、花生、向日葵、茶水等,全家人围坐一起。先敬月亮,然后吃水果、品茶,其乐融融,享受美好人生。《留坝县志(1997-2011)》详细记载其习俗,展现淳朴民风。

    佛坪县 农历八月十五日傍晚时分,圆月东升,净庭设祭,置香烛、新鲜瓜果和月饼拜月亮。拜月时,老婆婆或中年妇女净面净手,面向月亮,燃香祈祷,诚叩拜,念念有词;礼毕,将香插进香炉内,人们望月闻香,品尝果饼,漫话团圆。拜月之俗今渐无。今外出之人,多于中秋节前赶回家,全家团圆。当天,出嫁的姑娘大都回娘家过节。《佛坪县志(1990-2010)》详载其俗,团圆礼节犹甚。

    如今,汉中人过中秋,仪式虽渐渐简化,但对亲人团聚的重视丝毫未减,月饼品类更加丰富,除传统果饵之外,佳肴美酒成为宴席主角;人们或登高望月,或漫步江畔,年轻人亦以手机传情,虽形式有异,而情意如一。

作者:黄小静

主办单位: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市政府4号楼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38号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916-2626123 (办公室)

备案号: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标识码:6107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