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南郑与汉中——详解七十年汉中行政区划变迁》里我们系统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中地区的行政区划沿革和名称演变,展现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汉中市行政建置的时代历程。为帮助读者建立完整的历史认知,我们特别从《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中摘选了1969年以前汉中的区划变迁资料。这段跨越两千余年的建置史,清晰记录了这片土地在历史长河中的身份演变。期望通过这两篇相辅相成的资料,为读者提供系统的历史参照,在古今延续中更深刻理解汉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助力于汉中文化强市建设。
这个地区,春秋时是蜀国的一部分,战国时分属秦、楚。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全部归秦。秦设汉中郡,历两汉400多年,到三国时期,归于蜀汉。蜀汉仍设汉中郡,西晋设立梁州。
南北朝初期,除西部一小部分被北魏占领外,其余全属南朝。刘宋设有梁州及汉中郡,并侨设秦州及华阳、怀安等郡。萧梁天监三年(504)全部被北魏攻占,北魏设立梁州及晋昌、汉中、褒中、华阳、丰宁5郡,在西部设立东益州及武兴、槃头、落丛3郡。西魏大统元年(535)其地又被萧梁占据,梁改设北梁州,并于境内增设西华州、东巴州及北秦州。西魏废帝元年(552)收复,二年复设梁州及汉中、褒中、傥城3郡,并增设洋州及洋川、丰宁、怀昌等郡,并将东益州改名兴州,设立顺政、槃头、落丛、华阳4郡。北周天和年间(566—572)撤销褒中、怀昌、槃头3郡,把汉中郡改称汉川郡。
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汉川、洋川、洋中、丰宁、顺政、落丛、傥城、华阳8郡,仍设梁、洋、兴3州;大业二年(606)撤销洋州,三年撤销梁州和兴州,复设汉川、顺政2郡。
唐武德元年(618)撤销2郡,复设梁、洋、兴3州,贞观元年(627)把梁、洋、兴3州划归山南道管辖。开元十三年(725)把梁州改称褒州,二十年复名梁州,二十一年在州城兼设山南西道,梁、洋、兴3州归西道辖领。天宝元年(742)罢州设立汉中、洋川、顺政3郡,乾元元年(753)撤郡再设梁、洋、兴3州。兴元元年(784)六月梁州升为兴元府。
五代时,这里被前蜀和后蜀占领,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后蜀把洋州改名源州。北宋乾德三年(965)源州复名洋州,至道三年(997)把兴元府及洋、兴2州划属峡西路。熙宁五年(1072)在兴元府城兼设利州路,洋、兴2州划归利州路管辖。南宋绍兴三年(1133)在西南部增设大安军。十四年把利州路分成东西2路,东路设在兴元府,大安军及洋州属东路;西路设在兴州。开禧三年(1207)兴州改名沔州,几经合分,嘉定十二年(1219)复合为利州路。
元代撤销利州路和大安军,设立兴元路,洋州属兴元路管辖,沔州属广元路管辖。明洪武三年(1370)撤销兴元路及洋州,设立汉中府,成化二十一年(1485)增设宁羌州。
民国2年(1913)撤销汉中府及宁羌州,设立汉中道;1917年废道,属县改由省辖,1924年设立第6行政督察区。
1949年设立陕南行政区,1951年2月撤销,另设南郑专区,1953年12月改名汉中专区,1969年改为汉中地区。
备注:《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的时间断限,上起秦代,下迄1988年。1992年由三秦出版社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