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中记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汉中美术家
2025-09-25 10:39
来源: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访问量:
打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沦陷区人口大量流亡汉中,华北及西安一些高等院校、中学、机关单位为避战事迁徙汉中。当时,一批著名教授、学者黎锦熙、许寿裳、李达、许德珩、马师儒、罗根泽、曹靖华、侯外庐、傅仲孙、罗章龙、陆德、徐诵明、张伯声、李季谷、谢似颜、杨若愚等也从各地来到这里,担负起战时教书育人的重任,也为汉中带来近现代教育、科技、文化和科学民主思想,汉中成为大后方的文化重镇。

抗战时期重庆的沙坪坝、成都的华西坝、汉中的古路坝(四川人把局部平原地带称为坝子),被称为“文化三坝”,是中国大后方的教育文化中心,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战时期,也是汉中美术最繁荣的时期,实际上主要是汉中作为抗战大后方在文化上的繁荣,唱主角的主要是外地来汉画家。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北沦陷区难民中有一些文人墨客接踵而至汉中避难,画家云集给汉中画坛带来了勃勃生机,促进了艺术交流和汉中美术的长足发展。比如叶访樵(工花鸟)、郭登岑(工花鸟)、阎松父(工花鸟山水)、王大平(工山水)、查少白(善书、花鸟)、任曼逸(工虎)、孙竹青(女、工花鸟)、王闲影、田登五、魏白也等活跃于汉中画坛。还有潘固和丁二兵在汉中加入青年远征军。

潘固,1922年11月出生,辽宁盖平人(笔者2005年10月1日在烟台办画展时认识)1940年进入北平国立艺专随刘荣夫、杨凝和卫天霖等知名画家学习绘画。后于1942年秋入重庆国立艺专,师从潘天寿、倪贻德,1944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油画系,是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在当时国家危亡的情况下,一批受到教育的青年争先恐后报名参军。在此号召下,1944年10月,潘固到汉中报名参军,编入青年军206师,受训后准备入缅作战。后离开汉中投入到解放区轰轰烈烈的革命文艺战斗中。

丁二兵(1927年—2006),1927年12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羊下坝镇丁家湾村。出生这年武威大地震,祖父为其取乳名:震生。7岁受其父丁南阳(字火山,北京法政学校毕业,曾任敦煌县县长)影响,习字、诵诗,10岁读私塾。受古庙泥塑、彩绘、壁画影响,酷爱书画。1944年12月,在其17岁时响应抗日号召,与同学集体到汉中参加青年远征军,被编入第206师。先后在陕西汉中曹家营、丁家营接受训练。第二年8月,还没入缅作战日本就投降了,抗战胜利后即在汉中读高中至1949年。期间接触、受教于书画家王太平、叶访樵、刘老圃、郭登岑诸先生,师从薛宗彝先生学习山水,临习过沈周、二米及近代虚谷、吴昌硕诸大家的作品,这为他后来的中国画创作奠定了基础。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度从戎,“二兵”之名,来由于此。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从事人物及宣传画,和画家黄胄相识并在一起作画。

这些客居和流寓书画家在汉中游观赏景、酬应鬻画、为抗日募捐、举办展览、街头宣传给汉中画坛带来了勃勃生机。正是这些中坚力量的艺术影响力和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活动,启发和提携了一批汉中本籍的书画家的艺术创作,为汉中画坛培养了艺术新秀,并深刻的影响了后学新秀的创作与成长。这段近代汉中美术史上的重要史实,应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传统中国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在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中,画家通过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因抗战时期活跃于汉中画坛的前辈大都是传统性花鸟画家,没能脱离“为艺术而艺术”的“小我”局限,但也有画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民族、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画家的“大我”情怀。

1938年,陕西省民众教育馆迁到洋县,用油画、素描、专栏、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画家田父、曹自先等人绘制《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日寇兽行图》等抗日宣传画在民众教育馆展出。同年,曹自先组织“孩子剧团”在街头闹市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往哪儿逃》等剧。曹自先(1914—1994),汉中市人,汉中老一辈知名画家。1938年毕业于南京美专,1947年曾于南京举行个人画展。长于水墨花鸟。先后在汉中职高、老年大学任教。1949年前为中华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抗战期间,文人书画篆刻家李白瑜在西乡县西大街小学任校长,绘制大型抗日宣传画多幅,配合来西乡的天津流亡剧团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工作。李白瑜(1907~1986),原名李麟,字白瑜。清江西巡抚李文敏之孙。1907年出生于汉中西乡城关察院街。幼年受家藏书画熏陶,酷爱艺术。1928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习,两年后又改学西洋画。当时,刘海粟任该校校长,潘天寿、张玉良等名师执教。1933年以西洋画系第三名成绩毕业。后参加上海自由大同盟及左翼美术家联盟等组织。李白瑜艺路甚宽,书法长于篆、隶及章草;篆刻则宗法秦汉,崇尚朴厚,治印工稳秀逸;国画善于大写意,倡导文人画写意精神,强调画家自身的品格修养,其国画作品着墨不多而意趣盎然。

1941年9月,汉中画家在古汉台举办画展义卖,展出半月,收入4万余元,汇往河南支援灾区。1942年秋,首届汉中美术大联展举办,展出作品有中国画、西洋画、摄影等。这年秋天“汉中美术研究会”成立,研究会每年举办一次展览。1944年夏,阎松父、韩剑琴由四川江津来汉中举办抗战宣传画展,鼓舞抗战士气,并参加了汉中美术研究会。

阎松父(1902-1985),名磊,字松父,江苏扬州人。出身寒微,酷爱绘画。1937年全家流亡至四川江津,从此便定居于此。在四川重庆、江津、汉中等地为抗战而拿起画笔支援前线。建国后,长期在蜀中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任江津中学、江津师范美术教师三十余年。阎松父擅长国画花鸟,中年以画牛为工,中年后又工画虎,是继张善孖之后的又一画虎大家。其五十年代初的巨幅作品《劳动后的休息》,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国画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汉中民间收藏其作品颇多,广受好评。

上面阎松父三幅花鸟画作品有些意思。《雄鹰》款识:“文涛先生法家指正。阎磊题于汉中劳军展览室。松父三十二年。”《花鸟》款识:“新三兄雅正,三十二年十二月半耕草堂主人松父阎磊写意。乙酉春节,余在汉中举行劳军画展,此为百幅中之一员。艺友新三同志爱好绘事,购藏之并希留念耳。磊又志。”阎松父多次举办画展,义卖作品慰劳前方抗战将士,体现了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汉中虽处抗战后方,但日机也对汉中多次轰炸。汉中人民痛恨日寇,群众争相买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全民族抗战的场面令人动容。

《喜鹊登梅》题识一:“彦甫校长正画,乙酉春初客汉中为美术节而作双喜,松父。”题识二:“曹子先补红梅”,印章“曹”字为齐白石所刻。上款“彦甫校长”为范彦甫,时任汉中女子师范校长。民国汉中女子师范为汉中师范学校的前身。1945年夏,汉中第四次美术联展在汉中女子师范(今青年路小学)展出款中“美术节”就是指汉中第四次美术联展。题识二“子先”为画家曹自先。

抗战时期的美术,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内涵,在汉中美术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它凝聚了艺术家的艺术激情,同时也是伟大抗战精神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李大庆,陕西省西乡县人,现任教于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主办单位: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市政府4号楼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38号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916-2626123 (办公室)

备案号: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标识码:6107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