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优良家风家教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涵养党员干部和公众的廉洁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汉名臣李固,青史留名,其家族虽无成体系的“家风家训”文字,但从李固及其家族人物的言行事迹中,能深切感受到家风家训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笔者从李固家族载入史籍的人物言行事迹入手,将其“家风家训”总结归纳为:家风,好学、孝廉、忠直;家训,求学拜师谦虚低调、当官做人不污先祖、为国为民尽忠尽职。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李固的家风家训,探寻其家风家训的丰富内涵,以期为清廉汉中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东汉太尉李固家风家训浅议
作者:刘 乐
东汉汉中郡南郑县(今城固县)人,官至太尉的名臣李固家庭及其家族,虽没形成传世《李氏宗谱》之“家风家训”规范文字,然而在李固及其家族主要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中,处处体现着其家风家训的元素,如李固《遗黄琼书》、《临终敕子孙》以及史书对其祖父、父亲、堂弟等人的事迹记载,无不折射出其“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弘扬。
一、史料中反映出的李固家族“家风家训”内容
笔者从李固家族载入史籍的人物言行事迹入手,将其“家风家训”总结归纳为:家风,好学、孝廉、忠直;家训,求学拜师谦虚低调、当官做人不污先祖、为国为民尽忠尽职。
二、对李固家族“家风家训”内容的史实解读
(一)家风:
好学。李固出身官宦、儒学世家。祖父李颉,《后汉书》称:“以儒学称,官至博士”。父亲李郃,《后汉书》云:“(李)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李固本人,《后汉书》载:“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泛指古代书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李郃)矣’”。三子李燮,《后汉书》载,父李固被冤杀后,姐姐李文姬托孤于父亲门生王成,背井离乡方入徐州,改名换姓,入酒家为佣。在这种艰难情况下,李“燮从(王成)受学,酒家异之,意非恒人,以女妻燮。燮专精经学”。李固堂弟李历,《后汉书》载:“博学善交”。李固家庭两代人,李氏家族四代人都以勤奋好学之风,为朝野称赞。
孝廉。李氏家族在孝廉方面传承良好,涌现出诸多典范。李郃,《后汉书》载:“(李)郃岁中举孝廉,五迁尚书令,又拜太常”;《华阳国志汉中士女传》称李郃:“清公直亮,当世称名”,可见其孝廉之名在当时广受认可。李固,《后汉书》载:李固被“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李固被县乡两举茂才,五府(司隶校尉府、益州府、汉中府、县、乡)举孝廉。三子李燮,《后汉书》评价他“及其在位,廉方自守”。李燮对不孝父母的官员嫉恶如仇。李燮任河南尹时,颍川人甄卲,因为谄附梁冀,当了邺县令。甄卲的一个同学得罪了梁冀,投奔甄卲,甄卲却出卖了他,被梁冀处死。后甄卲升任郡守时,适逢甄母去世,甄卲便把母亲埋在马圈里,先受印再发丧(时有规定,服丧期间不能受任新官)。李燮知道后十分气愤,恰好甄卲来到洛阳,途中相遇。李燮命令士兵把甄卲坐的车推到大沟里去,再鞭笞他,最后在其背上贴上一幅绸条,上写“谄贵卖友,贪官埋母”示众。又表文上奏皇帝,灵帝罢免甄卲的职,下诏永不录用。李固堂弟李历,《后汉书》赞其:“清白有节”。从李固之父李郃、李固与其子李燮及堂弟李历,都是家风清廉,崇尚孝悌。这也是做人为官之根本。
忠直。李郃为人忠直,《后汉书》称其“有忠臣节”,《华阳国志·汉中士女传》称李郃:“清公直亮,当世称名”,他以忠诚正直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李固被梁太后称赞:“大司农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回,有史鱼之风”。东汉经学家郎顗《荐李固书》中赞扬李固“洁白之节,情同皎日,忠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人,当时莫及”。门生王成称其师李固“先公正直,为汉忠臣”。史学家范文澜称赞“李固是鲠直派的首领”。李燮同样继承了家族忠直的家风,《后汉书》载:“燮在职二年卒,时人感其世忠正,咸伤惜焉”。清《汉中府志》称李燮:“官河南尹,忠直有父风”。李固堂弟李历,《后汉书》载:“清白有节。”忠直成为李氏家族的特有基因,也成为东汉官场的风骨。
(二)家训:
求学拜师谦虚低调。李固的求学经历充分体现了谦虚低调的品质。《后汉书》载:“少好学,常改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从师,不远千里,究览坟典,为世大儒。每到太学,密入公府,定省父母,不令同业诸生知其为郃子也”。他这种不炫耀家世、一心向学的态度,为后世子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正如《幼学琼林》赞:“李固不夸父爵,可称子弟之良”。此外,李固在《遗黄琼书》中:“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表明保持谦虚守节的不易。
当官做人不污先祖。李固和其子李燮,均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敢于坚持正义,直言极谏,生死置外。李固官至太尉以国家社稷大局出发,在立帝问题上,敢于坚持正义,与权臣梁冀抗争,不惧得罪掌握生杀大权的梁太后,直至以死报国。好友黄琼赞道:“故太尉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辅政,念国忘身,陨殁为报”。李燮为官,《后汉书》载:“灵帝时拜安平相。先是安平王续为张角贼所略,国家赎王得还,朝廷议复其国。燮上奏曰:‘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守籓不称,损辱圣朝,不宜复国。’时议者不同,而续竟归籓。燮以谤毁宗室,输作左校。未满岁,王果坐不道被诛,乃拜燮为议郎。京师语曰:‘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李燮不惜被罢官,亦直谏皇帝,申明正义,反对复立无德无能,损辱朝庭的王果复国为王。
为国为民尽忠尽职。李固担时议郎时,因直言敢谏闻名,有“北斗喉舌”之誉;出仕荆州、泰山郡太守,抚慰百姓,赦免“盗寇”,以宽政化解民变;官居太尉,为国家社稷(立君之举),坚守正义,视死如归。李燮担任议郎期间,廉洁方正,敢于直谏。当时,朝廷可以花钱买官,中平二年二月,灵帝又下诏,征募三亿钱,修建西园。李燮直言上书劝阻,言辞语意深刻,灵帝才宣布作罢;李燮担任河南尹两年左右,逝世。当时人的称赞李氏家门忠义正直,都哀伤痛惜。民谣颂扬李燮道:“我府君,道教举。恩如春,威如虎。刚不吐,柔不茹。爱如母,训如父”。其堂弟李历,《后汉书》载:“清白有节。为新城长(县令),政贵无为(宽和仁厚),其民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