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1939年老舍先生随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途经汉中褒城(今属陕西汉中)的史实为主线,依托《老舍年谱》等文献记载,梳理了这位文学巨匠与褒城的历史交集。文章还原了老舍在褒城短暂却充实的行程——包括探访石门石刻、山河堰遗址等文化遗迹,与当地学子座谈交流等细节,通过其对汉中人文历史的评述,展现了他对褒城乃至汉中的独特情结。这段往事,既是抗战文艺工作者深入前线的缩影,也是现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交融的珍贵片段。特此刊载,以飨读者,亦期唤起对汉中历史文化更深层的关注与挖掘。
老舍先生的褒城情结
柴鸿恩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延安成立,简称“中华文协”,老舍被推举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1939年6月,中华文协决定,由老舍、胡风、王平凌、姚蓬子等著名作家,代表文协分别参加了全国慰劳总会的南北两路慰问团,到一线慰问。北路慰劳团一行15人,老舍先生是北路团里的唯一一位作家,也是慰劳团几位领导成员之一。
据《老舍年谱》记载,1939年6月28日,老舍先生随北路慰问团由重庆出发。7月4日自川东入陕路经褒城,被褒城的人文历史和天下胜景所陶醉。由于行程所定,只作短暂停留而连夜驱车沿川陕公路西行,于次日到达沔县(今勉县)。慰劳团一行畅游武侯祠,拜谒武侯墓,徒步攀登汉水南北两岸的定军山、天荡山古战场,当晚返回汉中城区。经大家商议,在慰劳团秘书长的许可下,又于7月7日专程到褒城停留并入住,先到城内观瞻,而后到城东北的连城山东侧谷底,沿褒河南谷(俗称褒谷),观赏了石门石刻、石门隧道、山河堰遗址等著名景点。以老舍先生为代表的慰劳团一行,对厚重博大的褒城历史作了简短的采访和记载,与褒城县的有关知名人士作了交流和座谈。
7月8日下午3时许,老舍先生及慰问团一行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褒城,在感叹中北入崇山峻岭,沿褒斜道、连云道上行,当晚入住留坝的庙台子,参观了张良庙留侯祠。
7月9日,越柴关岭、酒奠梁、留凤关,进入凤县,在双石铺停留一天(时为县城),至山城宝鸡后折转东行,抵达省府西安。屈指算来,老舍先生一行,共在汉中逗留5日。
尽管舟车劳顿,备尝艰辛,老舍在汉中期间,参加了不少活动。在褒城入住的次日,老舍随团来汉的消息不胫而走,西北联大医学院及汉中联中(现汉南书院)的师生,于清晨一早赶至褒城,见到了他们仰慕已久的老舍先生。老舍和学生们在褒城学校的广场热情交流,相谈甚欢。他勉励学生们勤奋学习,承担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在学校教室里举行的座谈会上,老舍向大家讲解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点,并提出了文艺创作要为工农大众服务,以笔耕为战斗号角,唤起民众的爱国热忱。
作为秦巴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汉中给老舍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和随团团友的交谈中,赞美了川流不息的褒河,赞美了秦岭巴山的挺拔雄奇,更赞美了千古褒城的从容恬淡和古老悠久。老舍先生对历史有着很深的造诣,他谈及汉中是李白所描述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古道之地,军旅诗人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抗金之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纳将之地,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龙兴之地,“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归隐之地,更是一代名相诸葛亮誓死北伐,匡扶汉室江山的长眠之地……不难看出,老舍先生对汉中和名地褒城有着很深的印象。他丰富渊博的历史知识和对褒国褒城人文典故的深切了解,让在场的一众团友颇为敬慕。
文章来源:汉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