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一生三次出川,两次回乡,先后五次奔波于四川与中原。苏轼的这五次旅行中有三次过汉中翻越秦岭走陆路,两次船行三峡走水路。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春三月,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出川赴京赶考,五月便到了汴梁。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轼的母亲程氏夫人在故乡病故。五月苏轼父子从汴梁赶回四川奔丧。苏轼父子这次回川的路径依然是翻越秦岭的陆路。因为归心似箭,没有诗文记录旅行途中的感受。嘉祐四年(1059)秋,苏轼、苏辙兄弟守孝期满,朝廷诏命苏轼、苏辙兄弟回京,苏家迁往京师汴梁居住。十月初,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及家眷从嘉州(今四川乐山)雇舟经三峡水路出川,到江陵后再由陆路北上赴京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二十八日,苏轼的妻子王弗病逝,此时苏轼在京师任职。治平三年(1066)四月二十五日,苏洵也病逝于京师。六月,苏轼、苏辙兄弟扶灵由汴水入淮河转入长江,逆江而上,归川葬父。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苏轼守丧期满,后在故乡续娶了前妻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十二月,苏轼、苏辙兄弟再次携家眷由陆路过剑阁、越秦岭到关中,第二年二月回到汴京。
这次翻越秦岭的时间不是那么紧迫,途经兴州(今陕西略阳县)时,他们游览了这个秦岭深处的小城,受到兴州知州晁仲约的热情招待。晁仲约与宋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有交往,与司马光、张方平、苏轼、苏辙等人都有诗歌赠答。苏轼当时并没有留下诗作记述兴州之旅。回京师后任告院判官的苏轼听到晁仲约在兴州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政绩,便写了一首《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赠晁仲约,诗中充满对晁知州的溢美。诗中写道:“百亩新池傍郭斜,居人行乐路人夸。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纵饮坐中遗白帢,幽寻尽处见桃花。不堪山鸟号归去,长遣王孙苦忆家。”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熙宁二年(1069)。诗题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缘由是因为晁仲约在兴州这样一个小城修缮了一处水利设施。这处水利设施唐代就已存在,唐末诗人郑谷曾有《兴州东池》一诗描写其风光,说它“彻底千峰影,无风一片秋。垂杨拂莲叶,返照媚渔舟。”唐五代及宋初这个水池曾经荒废,晁仲约主政期间又加以修缮。
诗的首联两句说这个古东池依城而建,紧邻城郭。古略阳城在嘉陵江与八渡河之间的狭小空间中,城东就有另一小河东渡河。从历代诗人描写的情形看,古东池应在城东的东渡河上,可能是拦河筑堰形成的一片人工湖。这个“百亩新池”既是古兴州人娱乐休闲、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又可以灌溉农田、惠泽百姓,受到人们普遍称赞,所以“居人行乐路人夸”。
诗的颔联借当地百姓之口夸赞晁仲约像谢灵运一样风流儒雅酷爱山水。永初三年(422),谢灵运出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刺史。谢灵运在永嘉一年多几乎走遍永嘉山水,使永嘉山水扬名天下。诗中夸赞晁仲约像谢灵运热爱永嘉山水一样热爱兴州山水,也能使美丽的兴州山水像永嘉一样扬名天下。
诗的颈联猜想了晁仲约的生活、交往与行踪。“白帢”就是白色布帽,是古代平民百姓的服饰,这里以“白帢”代指隐士。大家无拘无束纵情饮酒,一些人连帽子都丢在酒桌下。闲暇之际,这位太守也会寻觅一处幽静山谷欣赏盛开的桃花。
诗的尾联则写出了长期任边远州郡长官的晁仲约的忧愁与无奈。“不堪山鸟号归去”描写的是子规鸟的啼声。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句,写的是行进在蜀道上的人思家的情景。子规鸟的啼声是“不如归去”,听到这样的啼声,晁仲约太守也会有思家之念,所以诗人说“长遣王孙苦忆家”。这首诗既写出了古代兴州瑰丽奇异的山水景观,又赞颂了风流儒雅、勤政爱民的兴州太守晁仲约。
我们从苏轼的行踪看,他一生三次出川奔波仕途,两次入川守制丁忧,其中有三次翻越秦岭路过汉中。他写过一组吟咏洋州的诗《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这三十首诗的创作缘于时任洋州知州的文同,在这组诗中苏轼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古洋州风光。
苏轼与文同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他们初识于嘉祐六年(1061)到治平元年(1064)之间。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苏轼为父亲守孝期满,从陆路翻越秦岭经关中回京师汴梁担任殿中丞、诰院判官,文同也回到朝中担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二人再度聚首京师汴梁,此后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一起品茶论诗、切磋书法、研习画技。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十一月苏轼外调,从此二人天各一方。
熙宁八年(1075)十月,文同到了洋州(今陕西洋县)任上。此时苏轼远在胶东半岛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文同到洋州后勤政爱民、体恤民情,还用诗语画笔描绘洋州旖旎的景色、迷人的风光。他将筼筜谷的竹林美景画作一幅《偃竹图》寄给远在密州的老友苏轼。他还用如画的诗语描写洋州的山川风貌、人文景观,汇集为《守居园池杂题三十首》,诗写出之后分别抄寄给苏轼、苏辙和鲜于侁等朋友。苏轼、苏辙收到文同所寄的诗分别写了和诗《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与《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苏轼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于熙宁九年(1076)作于密州任上,这三十首虽说是唱和诗,却打破了一般唱和诗的惯例,他没有依照文同诗的原诗体和原韵脚相和,文同原诗是五言绝句,而苏轼则用七言绝句相和,每首诗仅仅是标题与文同诗相同而已。苏轼以超强想象力,仅凭文同《守居园池杂题》提供的素材,就想象出洋州山水园林秀美与精致。苏轼的这组唱和诗既有对洋州山水的生动描绘,也有对园林景观的细致勾画,又有对文同的生活、神态的细腻刻画。
当时洋州城郊有一横湖,为苏轼诗作注的查慎行引用的《名胜志》中记载:“横湖在洋县城西,远望若匹练之横,故名。”文同的《守居园池杂题》对这个湖及湖上的桥有细致的描述。他的《横湖》一诗是这样写的:“长湖直东西,漾漾承守寝。一望见荷花,天机织云锦。”《湖桥》一诗是这样写的:“飞桥架横湖,偃若长虹卧。自问一日中,往来凡几过。”
文同的诗给了东坡无限的遐想,他在密州遥想着那横湖的秀美。他在给文同的和诗《横湖》中写道:“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从教匹练写秋光。”苏轼想象正是那秋日的横湖如天机织就的五彩云锦,文同因为贪恋观赏横湖中翠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常常冒着露水雾气夜宿湖边。那朱栏画柱彩虹桥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头戴乌纱、身穿白色葛布夏衣的文太守常常拄着竹杖来往在湖桥上,连水中的鱼儿都熟悉了文太守的脚步,听到太守竹杖叩击石桥的声音,浮出水面抬头仰望。苏轼的《湖桥》一诗写出了这生机盎然、活泼有趣的情景:“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
文同在《守居园池杂题·书轩》一诗中是这样描述自己书轩的:“清泉绕庭除,绿筱映轩槛。坐此何可为,惟宜弄铜椠。”苏轼在《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书轩》中写道:“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
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冰池》一诗中写了文同所居住的洋州府衙中的一个小水池的景象。诗中写道:“不嫌冰雪绕池看,谁似诗人巧耐寒。记取羲之洗砚处,碧琉璃下黑蛟蟠。”苏轼用王羲之墨池的故事称赞其表兄文同绘画练字的刻苦精神。
东坡先生还用大量笔墨描绘了洋州的山水风光。在他笔下,洋州风光颇有江南味道,春日的披锦亭,“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谁道使君贫且老,绣屏锦帐咽笙簧。”秋日的荻浦,“雨折霜干不耐秋,白花黄叶使人愁。月明小艇湖边宿,便是江南鹦鹉洲。”诗人还描写了汉江中一处开满蓼花的孤屿上的秋日风光,“秋归南浦蟪蛄鸣,霜落横湖沙水清。卧雨幽花无限思,抱丛寒蝶不胜情。”苏轼的《寒芦港》一诗则将洋州一处名为寒芦港的汉江港湾所具备的江南风光写得美丽迷人,诗中写道:“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
文同任洋州知州时洋州城里就有一些比较高的建筑。文同在《守居园池杂题》组诗中就有所描述,苏轼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也描写了这几处楼台。文同的诗中说洋州城里有一高楼名曰“望云楼”,据文同描述:在这座楼上眺望,大巴山在楼的东面,秦岭在楼的北面,这座楼高耸入云,人们在楼上卷窗帘时,满楼都是云色。远在密州的苏轼虽然没登临过望云楼,但他的《望云楼》诗也写了登楼的感受:“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当时的洋州州衙院内还有一座天汉台,文同的《守居园池杂题·天汉台》是这样描述这座天汉台的:“北岸亭馆众,最先登此台。台高望群峰,万里云崔嵬。”苏轼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天汉台》一诗是这样唱和的:“漾水东流旧见经,银潢左界上通灵。此台试向天文觅,阁道中间第几星。”
文同的《守居园池杂题》中还有一首《待月台》写了洋州城内一处观月的景点,文同是这样描写待月台的:“城端筑层台,木杪转深路。常此候明月,上到天心去。”苏轼读了文同的《待月台》后,凭借神驰万里的想象和怀抱古今的襟怀,也写了一首《待月台》,诗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
洋州城北有一山谷名曰筼筜谷。筼筜谷竹林茂密、幽静秀美,是文同游春、消夏的好去处。文同曾将筼筜谷的竹林风光画作一幅《偃竹图》连同所写的《筼筜谷》一诗一并寄给苏轼,文同在诗中是这样描绘筼筜谷风光的:“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景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文同的《筼筜谷》写竹林风光,诗曰:“千舆翠羽盖,万锜绿沈枪。定有葛陂种,不知何处藏。”
苏轼对竹更是情有独钟,他有许多诗、词、文描写竹子。他曾师从文同学习绘画,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详细地记叙了文同在洋州时与自己鸿雁传书、诗画达情的交流过程。苏轼在和文同诗时也少不了对竹子的描写,他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有《竹坞》《霜筠亭》《筼筜谷》《此君庵》等四首诗写洋州的竹子。苏轼在《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筼筜谷》一诗中写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文同绘画理论主张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就是后人总结的“成竹在胸”。苏轼用文同自己的理论主张与他的表兄开了个诙谐、高雅的玩笑。据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载:一天文同与妻子在筼筜谷游玩野炊,晚上正在品尝烧好的竹笋,恰好苏轼的书信送到,文同打开信函看到这首诗,笑得饭喷满桌。这也是成语“失笑喷饭”的出处。
洋州城外还有一处建筑曰“此君庵”。文同的《此君庵》一诗曰:“斑斑堕箨开新筠,粉光璀璨香氛氲。我常爱君此默坐,胜见无限寻常人。”苏轼的和诗《此君庵》写得也十分有趣,诗中写道:“寄语庵前抱节君,与君到处合相亲。写真虽是文夫子,我亦真堂作记人。”文同曾为竹起了个“墨君”的雅号,这首诗中,苏轼又为竹起了个新的雅号“抱节君”,可见苏轼对竹的厚爱。
苏轼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其他咏竹诗写得也很好。在《竹坞》一诗中,诗人认为竹是人们不离不弃的朋友,在人生晚年无依靠时,只有竹能与你为伴。在《霜筠亭》一诗中诗人说:“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这正是人们常说的:“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
苏轼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还描写了洋州城内外的其他楼台亭榭、自然景观,如二乐榭、灙泉亭、吏隐亭、无言亭、露香亭、涵虚亭、溪光亭、过溪亭、披锦亭、禊亭、菡萏亭、荼蘼洞、野人庐、金橙径、南园、北园等。对于那座建在灙水上的灙泉亭,东坡先生写道:“闻道池亭胜两川。”对于在涵虚亭上观景,诗人说:“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文同笔下的吏隐亭“静几默如禅,往来人不觉”,东坡先生说:“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
苏轼笔下还记叙一些当年洋州特有的物产,如长腰米、鮆鱼、金橙等。《灙泉亭》一诗有“劝君多拣长腰米”句,这里所说的“长腰米”是宋代洋州出产的一种上等粳米,当时有谚语曰:“长腰粳米,缩项鳊鱼。”意为这两种美味佳肴都产于洋州。《寒芦港》一诗中有“桃花流水鮆鱼肥”句。鮆鱼又叫鲚鱼或刀鱼,鱼似剖篾之刀,鳞色银白。《金橙径》一诗中有“金橙纵复里人知”句,诗句中所说的金橙是一种出产在洋州的橘橙类水果。文同的《金橙径》诗中说:“金橙实佳果,不为土人重。”今天的洋县及邻县城固都是中国柑橘的重要产区,从文同、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县柑橘生产的历史极为悠久。
读东坡先生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真想穿越时空回到文与可太守治下的洋州。泛舟横湖,漫步湖桥,赏筼筜竹林,探灙泉幽径。过溪亭中,观“水禽惊落翠毛衣”;披锦亭里,伴“燕舞莺啼春日长”;露香亭中,赏“亭下佳人锦绣衣”;禊亭中,听“曲池流水细鳞鳞”。也可到洋州的南园、北园看看古代的农家乐,体验一下“春畦雨过,夏垅风来”的农家生活。徜徉在宋朝的洋州大地,“汉水巴山乐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