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正廉洁好知州
2024-07-30 10:49
来源: 《天汉丰碑》 访问量:
打印

刘棨(16571718),字弢子,号青岑,诸城逄哥庄(今山东省高密市逄戈庄)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多地为官,清正廉洁,勤于政事,建树颇多。在任宁羌(今宁强)知州期间心系百姓,重视教育,发展生产,修复道路,业绩载入了史册。

刘棨是官宦子弟,其父刘必显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刘必显的言传身教对他的子孙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刘棨中进士后,仍在家侍父不仕,继续苦读经史子集,研习诸家学问。《诸城县志》对刘棨的为人有简要的概括:“棨性和厚,为治无所矫饰,遇人温厚善下,乡下皆称之。”父亲去世他服阕后入仕补授长沙知县,临行前其兄刘果赠诗:“三千路隔水盈盈,岳麓山头雁自横。爱尔风流新令尹,赠君清白旧家声。慈能利物方成惠,廉足招尤为好名。使气恃才皆俗吏,循良自古尚和平。”刘棨牢记于心,终生践行。

康熙三十七年(1698),刘棨升任陕西汉中府宁羌州知州。他到任之际,恰逢陕西发生大饥荒,“关中大饥,汉南尤甚。州无宿储,介万山中,艰于輓运”。当时宁羌州没有救灾之粮,刘棨迅速报告汉中府获准,从府仓和邻近县借粮赈灾,由于组织调度有力,用以奖代补的运粮方法发挥了百姓的积极性,不出十日即运回粮食三千石,全州灾情迅速缓解,赢得了百姓称赞。陕西巡抚及时通报刘棨赈灾有方,将其运粮方法在全省推广。这一时期,刘棨又奉命到洋县赈济灾民,他深入灾区核准灾情、按人定量。将粮食集中于汉江两岸,亲自查验,落实押运人员和责任。粮食运抵洋县,他会同洋县官员迅速放赈,解了灾民之难。《清史稿·循吏一》这样记载:“洋县民相勉还粟,不烦催督。”

宁羌地处大巴山中,坡陡地少、民苦,赋税每年都难以完成。刘棨专门开展对全州土地及收成的查勘,以宁羌“七分石头三分土”为主要困难具情呈报上司,请求减少赋额。经朝廷派员核定,全州年赋税银减到911两,此额度一直沿用200多年。宁羌地处陕川交界,道路崎岖难行。刘棨筹措经费、组织人力对水灾损毁的栈道进行大规模维修。他还兴修旅舍,招徕并安置流民,接待外来客商,有效促进了当地商业发展。宁羌林业资源丰富,刘棨见山上有很多槲树,他想到此地易养山蚕,便派人回老家购来蚕种,请来技师到宁羌教授养蚕之法和抽丝织绸技术,乡民从中获利良多。宁羌百姓给他们产出的丝绸起名叫“刘公绸”。清光绪《宁羌州志校注》在卷四《特产·货之属》记载:“前州牧刘棨教民缫丝织稠(绸),民利赖之,名曰‘刘公茧’。”此事清嘉庆汉中知府严如熤修编的嘉庆《汉中府志》中也有明确记载。

据《宁羌州志》载,刘棨看到宁羌文教落后,平民子弟读书很少,就维修州学,捐款购买教材,兴建义塾,建立书肆。他要求各级重视教育,还亲自担任老师讲授学问,在他的倡导之下,宁羌州向学之风渐起,平民子弟读书者渐多,开始有了乡试中举者。

康熙四十年(1701)因刘棨政绩突出,朝廷提拔他为甘肃宁夏中路同知,任命刚到,他收到母亲去世的消息返乡守孝。康熙四十三年(1704),孝毕任平阳知府。在任期间,他重修了平阳城和平阳试院,并纂修了《平阳府志》。康熙四十九年(1710),刘棨擢升天津道副使。康熙五十二年(1713),刘棨升任江西按察使。同年,刘棨晋升四川布政使,官阶从二品。刘棨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公而忘身。《清史稿·循吏一》中为刘公立传,《清史列传》中也有记载刘公事迹的传记。

作者:李振峰


主办单位: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市政府4号楼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38号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916-2626123 (办公室)

备案号: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标识码:6107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