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道八年(1172)春,陆游应召由夔州来到汉中,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辟为幕僚,任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负责起草文书及视察边防等要务。乾道五年三月,王炎接替虞允文,成为南宋朝廷西北边区的最高统帅。王炎以“帷幄制胜,汉中为便”,将四川宣抚司的办公机关由益昌(今广元市)移至兴元府(即今汉中市,城区古称南郑)。在地理位置上,南郑“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形势最重”,自古以来处于咽喉、锁钥地位。陆游到汉中时,正值阳春三月,欣欣向荣的景象尽收诗人眼底:“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陆游骑马漫步于古城内外,南郑城的繁荣景象,百姓的欢乐祥和,历代兴亡之地的前代遗迹,这些都让诗人感慨万分,回到寓所即四川宣抚司机关,他挥毫留下了称颂南郑的诗篇:“南郑春残信马行,通都气象尚峥嵘。迷空游絮凭陵去,曳线飞鸢跋扈鸣。落日断云唐阙废,淡烟芳草汉坛平。犹嫌未豁胸中气,目断南山天际横。”
陆游来到南郑,他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场所是设在城内的四川宣抚司幕府,这是王炎统帅的西北战区的抗金司令部,陆游称其为征西幕府、征西大幕或南郑幕府。陆游对曾工作和生活过的幕府印象极深,在诗文中曾数十次描述。如“朝陪策画清油里,暮醉笙歌锦幄中”;“醉墨淋漓酒百杯,辕门山色碧崔嵬”;“露布捷书天上去,军咨祭酒幄中谋”;“华堂却来弄笔砚,新诗醉草夸坐中”;“征西幕府煎茶地,一幅边鸾画折枝”。
八百多年前的征西幕府,也就是陆游在南郑期间的办公和生活场所,其遗址今在汉中城内何处?地方史志中缺乏记载。今读陆游《静镇堂记》一文或可解其疑团。此文是陆游在汉中期间,于乾道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在宣抚司大堂整修后所作的一篇,记文陆游受王炎之命所作的这篇记文,记述了四川宣抚司从益昌迁来汉中后办公机关所在地的确切位置。从文中可知,宣抚司幕府并未新建,而是以“郡治为府”。四川宣抚司当时就设在兴元府的府署之内,与汉中地方政府机构在一起合署办公。南宋汉中府署的位置,据清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卷五:“府署在府城东南,宋绍兴中建,明洪武、嘉靖、万历、崇祯屡加修整。署东汉台,不知创自何年,盖古迹也。”可知,宋时汉中府署旧址,即今古汉台西侧的汉台区委所在地。当然,也包括作为府署重要组成部分的府园古汉台在内。其作为汉中古代官府机关所在地,也远早于南宋绍兴中期,而是在绍兴初,兴元府因金兵入侵曾遭火焚,后来杨政、晁公武任兴元知府时才重修了已毁坏的府署建筑。陆游诗句“落日断云唐阙废”,所说典故正是唐兴元元年(784)春,德宗李适避难经傥骆道来汉中,时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迎德宗驻跸在节度使官署之内,后德宗离汉中返长安之时,有感于汉中百姓的拥戴,诏改梁州为兴元府。据唐《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载,兴元府时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之理所。此外,还有两条资料,也可见证当时的征西幕府与府署同址。
其一,陆游诗《南郑马上作》中描写有古拜将坛的诗句“淡烟芳草汉坛平”,并注明“近郊有韩信大将坛”。说明当时陆游的办公机关——征西幕府离拜将坛很近,此正符合汉中府署与拜将坛的位置距离相近这一特征。府署距南城墙近在咫尺,登上城墙,拜将坛即在眼底。另,府署离汉中城东门也较近,故而陆游诗《送刘戒之东归》中又有“东城况复送君行”之句。
其二,乾道八年秋,四川宣抚使王炎被召还,接替他来汉中任宣抚使之职的是左丞相兼枢密使虞允文,但不足两年虞便病卒于任上。据清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卷五记载,虞允文在任上曾修汉节亭、领要亭、阅礼亭等,其遗址均在府署之内。
陆游在汉中诗中还提到城中的另一处园林建筑——吴园,即吴太尉府园。乾道八年(1172)夏秋间,陆游与幕友高子长应吴挺之邀,在吴园饮酒、赏帖、赋诗、挥毫。高子长为吴园云山亭题诗一首,陆游有《次韵子长题吴太尉云山亭》诗唱和。诗曰:“参谋健笔落纵横,太尉清樽赏快晴。文雅风流虽可爱,关中遗虏要人平。”参谋,即高子长。太尉,是陆游对吴挺的恭维之称,非三公之一的太尉。快晴,系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简称。庆元元年(1195),陆游在山阴,回忆汉中军旅生活,作《春晚怀山南》组诗,其二有“至今夜夜寻春梦,犹在吴园藉落花”之句,吴园是陆游常去之处,故对其印象深刻。
吴挺是抗金名将吴璘之子,吴璘之兄吴玠,及玠之子吴拱叔伯子侄四人皆立功于西陲,受到朝廷的重用。吴玠先于绍兴九年(1139)病逝于抗金前线仙人关,随后其弟吴璘升为都统制继兄掌握兵权。迨至乾道元年(1165),“吴璘改判兴元府”,任兴元知府。乾道三年,璘卒,遂由其子吴挺“代掌兵”,由本军都统制“改利州东路总管”,成为汉中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并掌管本区兵马。乾道六年(1170),朝廷有《吴拱辞兴元府事恩命不允诏》,知吴挺之堂兄吴拱于是年升任兴元知府。陆游在汉中之时,正是吴氏兄弟二人掌管汉中地方军政大权之时。
陆游诗中所提到的“吴园”,就是吴氏兄弟治事的兴元府署的后花园,称之为府园。吴园遗址应该是今古汉台所在地。古汉台的名称出现较晚,大约在清顺治康熙年间。但古汉台这块胜地作为府署花园,应该在唐代已成规模,并在北宋熙宁六年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兴元府园亭杂咏》十四首中已见记载。十四首诗中有四景被收录于南宋祝穆所著《方舆胜览》卷六十六中,其中“盘云坞”“桂石堂”“四照亭”三景遗址祝穆记载其皆“在府园”。笔下所咏与今之古汉台景物最为吻合。
《盘云坞》:“几曲上层城,盘盘次文石。爱之有佳趣,不倦纡晚策。禽虫应见疑,日遇此狂客。”坞有土堡、城堡之意。盘云,言其高耸。古汉台台高近三丈,周阔数百步,拾级而上,犹如登临城堡一般。文同此诗,不正是古汉台形貌特征的真实写照!又《桂石堂》:“尝闻阳朔山,万尺从地起。孤峰立庭下,此石无乃似。爱尔常独来,一日须三四。”诗中所记在桂树成荫的庭堂前面,还立有一块状如孤峰般的奇石。“桂石堂”的名称后来演变成“桂荫堂”,流传至今。还有一首《四照亭》:“峦岭附梁山,汀洲随汉水。秋容上屏障,左右二百里。此景谁能论,残霞独凭几。”这是一首描写秋高气爽之时,游人登高眺望汉中城外美景的诗,四面云山,江流一线尽收眼底。毋庸置疑,此四照亭必建在城中的高台之上,这应该是确切写古汉台的诗了。还可以佐证的是,“四照亭”这个古迹的条目,还见录于清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卷五中,志书称其址“在府园”。
无独有偶,陆游在吴园有《次韵子长题吴太尉云山亭》诗,大概与文同所作《四照亭》也相仿佛。云山,应言其高,此亭也必建在府园的最高处方能名副其实。古来文人雅士登高必赋,他们置身古汉台或登楼远眺,或抚亭吟咏,在所作诗联中,又多将“云山”二字入诗嵌联,如王志沂:“万家烟火连朝暮,四面云山入画图。”阮贞豫:“四面云山真个好,但期佳兴与民同。”尚翊周:“云山四面皆还向,烟火万家自往来。”无名氏:“到此最高,看芳树春流,一览兼收秦蜀景;何须更上,诵好山云影,五言已尽宋元诗。”凡此种种,也是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