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2024-06-27 17:18
来源: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访问量:
打印


石门石刻形成的主因


褒斜道以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优势而成为先民们最早穿越秦岭的交通要道。其南口曰褒,北口曰斜。褒谷口距汉中古城仅14千米,由汉中沿着褒斜二谷可至眉县。眉县西北与之毗邻者岐山县,即“周太公徙于岐”之地,可称是周人的发祥地。

眉县作为褒斜道北端的重镇,接连出土周代青铜器,这对探索褒斜道沿线的历史积淀,是很有意义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记周人的史实,石门石刻中的汉代摩崖记汉人之史实,就述史之功能而言,二者有一定的承接关系。其所不同者,是青铜时代被石刻文化流行的东汉所取代而已。镌于石门隧道南崖壁间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记东汉永平六年(63)至永平九年(66),明帝下诏修褒斜道事。此摩崖是时人就地书刻的,有确凿纪年,与眉县出土的周代青铜器,同属褒斜道上珍贵的历史遗存。继此之后,大凡有关褒斜道通塞之情的重大事件,皆就地勒石而记之,致有《石门颂》《杨淮表》《李君表》《石门铭》等诸多汉魏摩崖相继面世。

石门隧道位于褒谷南段七盘山之下,以俟竣工,行人自可免除登山之劳,南来北往者,在石门内川流不息,其畅达效应令人瞩目;加之隧道内无风雨侵蚀之虑,是勒石记事、颂功、咏叹的最佳之地。浩瀚的石门石刻,之所以以石门隧道为中心,盖缘此因。


部分石门石刻是山河堰的历史见证


褒水是汉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水量充沛。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记,宋以前褒水—名山河水。此水南出褒谷即达汉中盆地。古汉相萧何驻守汉中时,在褒谷口筑堰拦水,依次有六堰之多,使河水分注于南郑与褒城(今勉县)之野。之后有如南宋《重修山河堰记》、南宋《山河堰赋》、南宋《汉中新修堰记》、南宋《山河堰落成记》、山河庙吴玠诗碑、明郭元柱《谒山河庙题诗》、清吴崇光山河庙诗碑、山河堰溉田用水协议碑等。这批石刻大体都分布在褒水南端的两岸之间,堪为古山河堰最佳的历史见证。


部分石门石刻是行经褒谷的名人轶事之见证


汉中褒谷,不仅有丰厚的历史遗存,而且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清人王晚香有“褒谷二十景”之说,附载于《褒谷古迹辑略》一书。如“堰口镇珠”“银涛滚雪”“虎石啸风”“龙潭印月”“隐士钓台”“翠屏夕照”“浮浪玉盆”“关耸鸡头”等,并针对每一景物赋诗述其特色。

石门石刻中的汉人题刻“石虎”“石门”“玉盆”,连同“衮雪”,皆系写景之妙笔。又 ,东汉灵 帝 熹 平 二 年(173),有黄门卞玉,祖籍犍为武阳,诣归过石门,读《石门颂》之文,感念同乡前辈司隶校尉杨孟文及其孙辈杨淮、杨弼勤政爱民之事迹,特为文颂德,镌于石门西壁,即《杨淮、杨弼表纪》。

明清之际,士人相继在石门故地题刻留名者为数更多,如明万历四年(1576)汉中太守崔应科题诗、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汉中太守李一鳌题记,清康熙三年(1664),国史院大学士党崇雅题诗,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翰林院侍讲、侍读、户部尚书王士禛题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汪灏题诗,清雍正十三年(1735)果亲王允礼题诗。

作者:郭荣章


主办单位: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市政府4号楼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38号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916-2626123 (办公室)

备案号: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标识码:6107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