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兴水利民的杨从仪
2024-03-29 17:38
来源: 《陕西精神 尚德重礼的陕西人》》 访问量:
打印

杨从仪(10921169),字子和,凤翔府(今陕西宝鸡)人,南宋抗金名将。杨从仪出身于农民家庭,壮年应募于吴玠、吴璘兄弟军营,先后率军征战于泾源、渭南、和尚原、饶风关一带,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历任陆部将、武备郎、武德大夫、秦风路兵马督监、马步军副总管等职。解甲归田后仍兴修水利,修堰屯田,造福乡里。民间建有“杨爷祠”以祭祀他。

早在绍兴五年(1135),调任洋州知州兼管内安抚司事时,杨从仪就看中了黄沙这块风水宝地。于是他开始在黄沙屯田兴农,以解决军需粮草,并裁减军队冗员,在节省军费的同时减轻百姓的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杨从仪主张治农先治水,派守将杨政历治理汉江。他坚持“修筑长堤以拒洪涝,整治堰渠以灌禾稼”的理念,修复洋州原有的堤堰,灌溉良田五千余顷,接着又在黄沙等地设置军队营田四十四屯,使民力减省,军粮充足。他勤政爱民,竭力为民兴利除害,深受当地百姓拥戴。

隆兴二年(1164),年已七旬的杨从仪告老后在驻守了数十年的洋州定居,仍兼任原职。他虽已告老归田,却仍关心百姓生活,始终把百姓的温饱挂在心上。他带领乡亲们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疏通张良渠。当他看到由萧何、曹参在湑水河上修的河坝已经淤塞时,便自筹钱粮,带领当地群众清淤筑坝。同时,在汉代所修水堰的基础上截湑水河水,垒石筑堰,扩大水量,使干渠水流淌四十里不枯竭,引水入城固、洋县,灌溉农田两万多亩,又折向南注入汉江,使两岸农田变为丰壤。后人为纪念这位农民爱国抗金将领,将此坝命名为“杨填堰”。杨填堰在今城固县北十五里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经过培修和扩建,灌区受益面积达一万一千多亩,成为汉中地区的米粮仓之一。这座汉江支流湑水河上的杨填堰,是汉中地区比较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在我国水利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宋乾道五年(1169),杨从仪卒于任上,享年七十八岁,葬于城固县宝山乡(今原公镇)丁村其生祠之侧。孝宗诏授他为“正侍大夫,赐爵安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七百户”。黄沙镇的百姓惠其泽,仰其德,颂其功,自发在今黄沙街西前进村为其修祠塑像,千秋祭祀,尊其为“平水明王”,尊称其祠为“杨四将军庙”。百姓在自己的心目中,为他树起了一座高大不朽的丰碑!

 摘选自《陕西精神 尚德重礼的陕西人》

主办单位: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市政府4号楼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38号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916-2626123 (办公室)

备案号: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标识码:6107000014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