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世明 || 史志古籍中张鲁在汉中的遗迹与传说
2022-11-18 16:39
来源: 《汉中记忆》 访问量:
打印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在桓帝、灵帝之际,统治阶级内部官僚、外戚、宦官之间争相专权,豪强地主放手兼并土地,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加之边境战乱不止,社会动荡,天灾严重,万民饥流,人相啖食,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在此期间,张鲁自191年雄踞汉中,到215年归降曹操,前后25年。处于当时天下大乱的历史背景下,张鲁在汉中立下了保境安民的历史功绩,他推行的一些新制度、新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被压迫的贫苦农民的愿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因此,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使汉中成为当时最平静的地区。张鲁创立“五斗米道”记载于陈寿《三国志》、常璩《华阳国志》、范晔《后汉书》、郦道元《水经注》等著名的历史典籍中,其遗迹和传说也多散见于清康熙年间汉中知府滕天绶主修的《汉南郡志》、清嘉庆年间汉中知府严如煜主修的《续修汉南郡志》、清代孙铭钟主编的《勉县志》,以及《续修南郑县志》等汉中地区大量的地方志书和地情资料书籍之中,其影响比较深远而广泛。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领袖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在河北巨鹿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起义如烈火燎原,很快蔓延全国。四川五斗米道领袖张修响应张角的起义,在巴、蜀起兵造反,曾一度进入汉中境内。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张修起义也失败了。失败后张修归降益州牧刘焉。而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在巴、蜀响应黄巾起义的领袖并不是张修,而是张鲁的父亲张衡。裴松之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五斗米道的创始人是张鲁的爷爷张陵,张衡子承父业,当了五斗米道的首领,领导了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起义。黄巾起义虽没有推翻黑暗腐朽的东汉朝廷,但东汉王朝在农民革命的风暴中土崩瓦解了,以致出现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汉朝廷丧失了对许多地方的控制,各地军阀为争夺土地、人口、资源而相互攻击。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益州牧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张修为别部司马率军进攻汉中。《三国志·张鲁传》说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道者出五斗米,故世称‘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张鲁的祖父张陵,汉顺帝时期从丰县迁徙到蜀地,在鹤鸣山学道,并创立五斗米道。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承张陵的衣钵,继续在蜀地传播五斗米道。张鲁的母亲容貌美丽、风姿绰约,与益州牧刘焉关系十分密切,常常到刘焉府中。从《后汉书·刘焉传》的描述看,张鲁母亲似乎与刘焉有些暧昧关系,张鲁的督义司马之职也与张鲁母亲活动游说密不可分。张鲁、张修攻克汉中城,杀死汉中太守苏固及南郑豪强赵嵩、城固豪强陈调等人,并出兵攻占边郡。占据汉中后张鲁杀了张修,吞并了张修部众,势力更大。其后切断褒斜道交通,杀掉东汉朝廷前来汉中的使者,断绝与汉王朝的往来。兴平元年(194年)刘焉疽痈发背病死,其子刘璋即位为益州牧。张鲁认为刘璋暗弱,不服从刘璋统辖。刘璋一怒之下杀了张鲁的母亲及家人。并派大将庞羲率兵攻打张鲁,张鲁打败庞羲并顺势夺取了巴郡的一些地方。从此,张鲁断绝了与益州的关系,割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东汉朝廷无力平定汉中的张鲁,只得任命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只要求张鲁保持承认朝廷并纳贡即可。至此,张鲁建立了以汉中为中心的农民政权,史称“张鲁政权”。
张鲁在汉中建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和宗教(“五斗米道”)的组织形式一致的,政权和教权也是合一的。首先,张鲁打破了东汉朝廷建立的政权体系,创立的新政权不用当时例行的太守县令等名号。张鲁虽然接受了东汉朝廷授予的汉宁太守之职,但在汉中他自号“君师”,废除原有的官僚体系,其手下的管理官员称为“大祭酒”“祭酒”,新加入五斗米道的人被称为“鬼卒”,由祭酒、大祭酒管理。其次,张鲁在其统治区域内建立了宗教色彩极浓厚的道德体系,要求其信众“诚信不欺诈”,若有了疾病,先自我反省自己的过失。再次,经济上建立民间的互助救济体系。在张鲁统治的区域内,道路上每隔一段建有一处“义舍”,可以免费招待吃饭,收容难民,备有“义米、义肉”,供行人无偿食用、量腹取足。第四,民事管理上采取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并组织群众练武种地,实行劳武结合,民有小过,罚修路一百步,以劳代刑,对发展交通起了积极作用。若民有罪,教育三次不改正才施刑,使犯罪者死而无怨、罚而不悔,官民之间皆以诚相待,互不欺诈,使民心悦诚服,乐而从之。第五,民族关系方面,各族一律平等,和睦相处。汉中是汉、氐、羌各族杂居的地区,以前由于统治阶级的挑拨,民族隔阂很深,张鲁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新政策得到了各民族的拥护,使各族之间和睦相处,收到了“巴、汉、夷民多便之”的良好效果。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马超、韩遂战于潼关,深受战乱兵燹祸害的数万关中百姓从子午谷翻越秦岭逃到汉中,张鲁接纳并安排了他们的生活与生产。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二十多年间,在张鲁的统治下,汉中是一片和平、安宁、祥和的土地,大多数年头风调雨顺、没有战争、没有饥馑、民生安定。张鲁统治汉中比较得民心。当时有人在汉中得到一枚玉印,以为是祥瑞之兆,于是劝张鲁称汉宁王。张鲁部下阎圃劝他不要急于称王以成为众矢之的,给自己招来灾祸。张鲁听从谏言,没有称汉宁王。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亲率大军西征张鲁。曹操率军抵达关中后,先由陈仓(今陕西宝鸡市)进军武都、河池等氐人聚居区,氐人在其首领窦茂的率领下凭借自然天险殊死抵抗,被曹操部将张郃、朱灵击溃。窦茂带领万余人逃至河池负隅顽抗,后被曹军彻底剿灭。曹操又继续西进西平、金城讨伐韩遂残部。韩遂军内部发生内讧,韩遂部将麹演、蒋石等人杀了韩遂,并将韩遂的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兵不血刃平定了西平、金城。七月,曹操率兵由散关抵达汉中地区的阳平关(在今勉县水磨湾)。张鲁原已有意向曹操投降,但张鲁之弟张卫不肯就范,要与曹军一搏,在阳平关依山修筑十余里的营寨抵御曹军。曹操大军到阳平关后久攻不下,粮草已供应不上,正准备撤军。一个偶然的机会,战场形势突然逆转,张卫的军队莫名其妙地失败了。史书中关于张卫的失败还有两种解释:《魏名臣奏》说是曹操的一支军队夜间撤退时迷了路,误打误撞进入张卫的军营,张卫军随即溃散,曹军占领了阳平关。《世语》说曹操撤军之夜突然有数千头麋鹿闯入张卫军营,张卫的军队惊慌失措。恰在此时曹操部将高祚的也误入张卫营中。高祚命部下击鼓吹号,召集其他部队。张卫以为自己的部队已被曹军消灭,只好投降。夺取阳平关后,曹操迅速占领了南郑(今汉中市城区)。张鲁翻越米仓山逃往巴中,投奔賨人领袖杜濩。张鲁逃跑时有人建议将宝货仓库全部烧毁,而张鲁认为宝货仓库应属于国家,在曹军到南郑之前完整地封存了这些宝货府库。十一月,张鲁从巴山回到南郑向曹操投降。
因张鲁保全了汉中的府库、财宝、粮食、城池、百姓,并主动投降,曹操善待了投降后的张鲁。封张鲁为阆中侯,食邑万户,并封张鲁五子为列侯,为自己的儿子曹宇娶张鲁之女为妻,与张鲁结为儿女亲家。张鲁死后被追封为原侯,其子张富继承爵位。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三国志·武帝纪》说:“公军入南郑,尽得鲁府库珍宝。”使征战近半年缺乏给养的曹军获得了补充和休整。
张鲁在汉中尽管只统治了二十多年,但却在汉中留下了许多遗迹与传说。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二十七》有关于勉县张鲁城的详细记载:“沔水又东径白马戍南、浕水入焉。水北发武都氏中,南径张鲁城东。浕水又南径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其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城侧二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清代孙铭钟主编的《勉县志》说:“县东关土城即古之阳平关:一名白马城,一名浕口城(见《水经注》)。北架山冈包莲花池,西泉入内,自三国、南北朝皆为重镇。如建安二十年曹操征张鲁至阳平。”由杨世玉主编1989年出版的《勉县志·文化志》对张鲁城有较详实的记述:“张鲁城与烽火台遗址在县城西7公里老城乡走马岭上,与古阳平关遥相对峙。山上原有寨堡。……《读史方舆纪要》载:‘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刘焉牧益州,以张鲁为督义司马,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谷道。’东汉时期,张鲁曾在此筑城扼守。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鲁被曹操征服,城夷为废墟。走马岭又名烽燧山,古为通蜀要道,行军走马往来熙熙,故名走马岭。最高海拔1036米,两山夹峙,东依浕水,南临汉江,山顶平缓,城堡旁有烽火台,俗名烟洞峁,‘汉时举烽其上’,遣兵勤王。今城垣坍殁,烽火台尚可辨识。”严如煜的《续修汉南郡志》对张鲁城也有记载,只是将其误记在宁羌州境内。时光流逝、岁月沧桑,时间抹去了许多历史记忆,今天张鲁城遗迹也只能知其大概方位。
民国时期南郑县知事郭凤洲主持、柴守愚总纂、南郑名儒蓝培原主修的《续修南郑县志·卷一》,对张鲁奔赴巴中的路线也有记载:“梅子坝关防,今名台上。即米仓山,为张鲁入巴中故道,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由喜神坝市镇赴此四十五里,亦通川要隘。宋、元以来,久已设险,有事势所必守。”张鲁逃往巴中走的是米仓道的一支,今天二南(陕西南郑至四川南江)公路就是沿着这条古道修筑的。这条路上还有许多关于张鲁的传说,至今米仓山上还有传说中张鲁驻扎军队的营盘。
张鲁女儿的故事在汉中也广泛流传,不过多是神奇的演义,传说张鲁女与三国名将马超是一对恋人。马超投奔张鲁来到汉中后,张鲁女儿爱上了三国时期被称为锦马超的帅哥。但有情人未能成眷属,无法与马超结合。这不能不说是张鲁女儿心中的一大遗憾。后张鲁女儿嫁给曹操之子曹宇,郁郁而终,死后葬于汉水边的灌子山,又称观子山上。站在观子山上,天气晴朗之时,可以望见武侯祠附近的马超墓。张鲁女儿名字叫什么在正史中没查到,民间称其名曰张瑛琪。
张鲁女儿恋马超的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水经注·卷二十七》说:“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其水南注汉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远望山坟,嵬嵬状高,及即其所,裁有坟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庙及捣衣石,言张鲁女也。有小水北流入汉,谓之女郎水。”
清代孙铭钟主编《勉县志·卷二·祠祀》“女郎庙:在县东南四十里灌子山上,以祀张鲁女也。今俗称娘娘庙。王维《送杨长史入川》诗‘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官轿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所谓女郎祠即指此庙。”
据《三国志·马超传》记载马超与韩遂反目后被曹操打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鲁不足与计事,内怀於邑,闻先主围刘璋於成都,密书请降。”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典略》说:“是岁,曹公西征,与超等战於河、渭之交,超等败走。超至安定,遂奔凉州。诏收灭超家属。超复败於陇上。后奔汉中,张鲁以为都讲祭酒,欲妻之以女,或谏鲁曰:‘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鲁乃止。初,超未反时,其小妇弟种留三辅,及超败,种先入汉中。正旦,种上寿于超,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后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又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是岁建安十九年也。”
根据这段记载,张鲁曾有将女儿嫁给马超的打算,但有人打破嘴,没能成就这段姻缘。或许张鲁女儿也有意于马超,但毕竟不能违拗父亲之命,尽管有一百个不愿意,但张鲁将她许配给曹操之子曹宇。张鲁女儿并没有随父亲和曹宇回到邺城,而葬在了勉县,说明她刚刚嫁给曹宇就离世了。勉县还流传着女郎砧的传说,这个传说被清代康熙年间汉中知府滕天绶主修的《汉南郡志·卷二舆地志·轶事》记载:“张鲁女浣衣山下,有白雾蒙身,回而有孕,耻之,欲自杀。将死,为婢曰:‘我死,剖腹视之。’婢如言,得龙子一双,送之汉水。后有龙数至墓前,成溪。下有女郎庙及捣衣砧。”这个传说说张鲁女是自杀身亡。未婚先孕,这在古代是很没面子的事。而又说是人神感应,生的是龙子,这大约是民间善意的猜测。
康熙十一年(1672年)闰七月,王士祯奉命主持四川乡试从秦蜀古道过汉中时曾经过女郎庙,并作《女郎庙》一诗纪行。诗曰:“朝过女郎道,遥望女郎祠。溪水疑环佩,春山学黛眉。千秋丹橘熟,一径碧苔滋。日暮神灵雨,西风满旌旗。”女郎庙位于自南郑(今汉台区)至沔县的大道旁的山坡上。行色匆匆的王士祯没有亲自登山游览女郎庙,只是遥望灌子山,欣赏了青翠黛色的秋山、环佩叮当的溪水、果实丹红的橘林、青苔斑斑的山路。女郎庙现今是一座香火比较旺盛的娘娘庙,来上香火的多是祈求子嗣的善男信女。
张鲁曾对汉中做过一些善事,也是一位明大义、顾大局、敢负责、善创新、有担当的封建社会的地方太守,一千八百多年后,汉中人民依然记得这位历史人物,其名字和业绩彪炳史册。

 (作者系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主办单位: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市政府4号楼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38号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916-2626123 (办公室)

备案号: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标识码:6107000014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