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七只到九千多只 朱鹮保护是这样创造奇迹的
2023-09-19 09:38
来源: “学习强国”汉中学习平台 访问量:
打印

  

    近日,“中国朱鹮保护成为世界范例”新闻登上网络热搜。有“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1年,在陕西省洋县发现时仅孤羽7只。经过科学保护,其全球数量增长到现在的9000余只。

40多年来,朱鹮种群从形只影单到千鸟竞翔,蔚为壮观,堪称奇迹。那么,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发现地明确“四不准”

    朱鹮属鹈形目鹮科,东亚特有鸟。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被称为朱鹭,在陕西省洋县也常被称为“红鹤”。繁殖期的朱鹮,在水浴时用分泌的黑色物质涂抹羽毛,上半身由白色转为铅灰色,将自己“变丑”。

朱鹮在地球上存续达6000万年,历史上曾遍布亚洲东部。至20世纪上半叶,朱鹮从繁盛快速衰退至濒临灭绝。

    1981年4月,中国科学院“中国朱鹮考察小组”第三次来到秦岭,5月23日,在秦岭南麓发现朱鹮。科学家为这个极小种群命名为“秦岭1号种群”,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发现朱鹮后的数天,洋县发出《关于认真保护珍鸟朱鹭(朱鹮)的紧急通知》,并明确提出“四不准”:不准砍伐树林,不准狩猎,不准使用化肥农药,不准开荒放炮。之后的10年间,朱鹮野生种群数量始终徘徊在10只左右。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朱鹮的濒危等级定为“极危”。

实施迁地保护,饲养种群数量达1400只

    进入朱鹮保护第二个10年,成效明显提升。至2002年,野生朱鹮种群数量增长到102只,自然分布范围有所扩大。IUCN将朱鹮受胁等级调整为“濒危”,标志着中国朱鹮保护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翻开了朱鹮迁地保护的新篇章。

    所谓迁地保护,是指在原有栖息地之外建立人工繁育种群,为重建野外种群作准备。

    2003年,朱鹮迁地保护正式实施,并在地处秦岭北麓的西安市周至县境内建立迁地人工种群,60只朱鹮从汉江流域引至渭河流域。这一人工种群建立后,为在陕西省之外,以及日本和韩国建立人工种群奠定了种源和技术基础。截至2022年底,全国范围内共有朱鹮饲养种群10个,约1400只个体。

    在朱鹮就地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后,我国开始探索其野外放飞技术。再引入是复壮朱鹮种群、扩大分布区的有效方法之一。2004—2006年,在洋县开展的朱鹮野化放飞实验获得成功。2007年5月,在宁陕县首次实施朱鹮再引入取得成功,随后,又在铜川市耀州区和宝鸡市千阳县开展朱鹮再引入工作。在此基础上,河南、浙江、四川、上海、四川等地相继启动朱鹮再引入工程。

    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在9个地点成功开展朱鹮野化放飞,种群数量约800只。日本和韩国均成功实施了朱鹮野外放飞。

重建迁徙种群,将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如今,飞翔在东亚大地上的朱鹮,全部为“秦岭1号”孤羽7只的后代。尤其是在洋县及周边区县,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

    目前,朱鹮保护工作在南方历史分布区仍存在很大空白。除了重建南方种群,另一项充满想象力的工作也在推进中,那就是通过在东部沿海实施迁地种群和野化放飞,重建历史上的朱鹮迁徙种群。

    我国沿海有连续的条带状滩涂,只要朱鹮能够在这些滩涂觅食,就说明它的觅食可以连续。那么,当迁徙季节来临,朱鹮能跟着其他候鸟一样迁徙吗?

    2018年,科学家对北戴河的朱鹮人工种群开展滨海滩涂食物转换实验,结果证明,朱鹮能够自主觅食20%—50%食量的滨海生物,这表明它们能够摆脱对稻田和淡水湿地的依赖,为在沿海拓展朱鹮分布区提供了科学依据。2022年12月,30只朱鹮从洋县“迁居”黄河三角洲,现在已经产下7枚卵。

    朱鹮具备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的特质。保护朱鹮,能使其同域伴生物种得到保护,大面积的生态系统平衡得到维护,而这正是保护朱鹮的真正意义。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朱鹮是中国生态美的象征,是爱与和平的化身。朱鹮一旦恢复了迁徙的生态功能,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将大大提高,可彻底摆脱濒危状态,也将对世界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曹庆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

来源:“学习强国”汉中学习平台


主办单位: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市政府4号楼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38号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916-2626123 (办公室)

备案号: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标识码:6107000014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