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觉民(1909 ~2003),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县人,汉中工商联会长、中国民主建国会汉中地方组织创始人。
1931年,武汉遭水灾,房屋被淹、店铺倒闭。为了生存,22岁的徐觉民背井离乡,先后逃到四川、陕西等地经商,饱尝人间沧桑和疾苦。
徐觉民漂泊到汉中西乡县,用仅剩的一点积蓄与同行合资办起茶叶商行。生意扩展到汉中城区后,他把商行定名“新华茶行”。经过数年的艰苦拼搏,他的茶叶和土特产生意逐渐成为汉中同行中的佼佼者,本人也成为汉中一方的知名商贾。
汉中临解放时,国民党军政人员从汉中城溃退。徐觉民与开明富商旧商会理事长王荫吾及曹济川、杨仁武、范久安等工商业者,组织商民,持“自卫队”白旗,沿街维持城内秩序,并带领大家分两路奔赴铺镇和河东店,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汉中。
汉中刚一解放,他又发动广大工商业者响应人民政府支援前线的号召,组织商民把部队急需的大米、柴火送往大部队行军经过的东门桥、北街口等处路旁;及时超额完成市人民政府下达的预借大米3000石的任务,支援前线。
1950年,汉中组建工商联筹委会,徐觉民当选工商联筹委会会长。徐觉民带动2315户工商业者和3091个小商贩,开展同业议价、民主评税,先后建立百货、棉布、五金、医药等52个同业公会,很快市场管理秩序井然,物价稳定。1952年,他带领汉中(南郑)市工商联筹委会号召工商业者支援抗美援朝,带头捐献银圆800个。在他的带动下,老会员们捐赠了现金和首饰等共9万余元。
1952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成为汉中第一个民建会员。徐觉民在汉中发展曹济川、郭振亚为民建会员。1953年8月,成立民建三人小组,徐觉民任组长。
1953年,徐觉民将“新华货栈”转行为“新华食堂”,开业后,资金严重不足。市委书记给新华食堂特批10万斤稻谷,作为流动资金,帮助他渡过难关。
1954年,徐觉民带领工商联成立推销国家建设公债委员会分会,设立18个推销小组。公债任务下达后,会员很快认购73500元,又将个别未完成公债任务的单位承包下来,总认购额103029元,名列全市认购公债前茅。徐觉民被市政府聘为联合评税委员,参加西北地区税务会议,被选为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又被推举为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
1955年下半年,徐觉民倡导组建“服务业青年宣传队”,由照相、修表、刻字、五金、陶瓷等10个行业的业户和工商界子女共40余人参与,采用快板、相声、秧歌、彩船等民间文艺曲调,深入街头巷尾宣传公私合营。
1956年1月,徐觉民带动各个行业和商户向汉中行署和市政府呈递要求“公私合营申请书”。2月2日,在北校场召开万人庆祝大会,庆祝私营工商业812户,改为公私合营。11月,徐觉民二次进京,出席全国工商联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受到刘少奇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6年,民建汉中市支部成立,徐觉民任支部主任。
1957年,徐觉民曾被错划成右派,受到批斗。“文革”期间,徐觉民等民建成员停职反省,写“交代”材料,戴帽游街、陪地市“走资派”批斗。近60岁的他,白天拉架子车打杂,夜晚就在牛棚睡觉。
1979年,徐觉民平反,恢复了市工商联主委、省工商联常委、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职务。
1980年7月,民建汉中支部恢复,徐觉民任副主任委员。1984年12月民建汉中市第一届委员会成立,徐觉民任副主委。
此时徐觉民虽年逾古稀,仍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落实老工商业者的各项政策,选派行业中的经营能手去培训待业青年、指导业务;举办药材、会计、摄影等各种培训班10余期,受训人数1000余人。
徐觉民带头集资创办“联益食品厂”、“振兴中医中药店”、“工商联中药材公司”,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还专门组织食品厂恢复春生建红豆腐、春豆豉等地方名优产品,又深入东风橡胶厂调研,协调解决资金,并安排10多名残疾人就业。民建支部荣获省、市级“为四化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徐觉民坚持履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经他创建的民建汉中三人小组,到现在已有汉中市、汉台区两个委员会,城固、南郑等多个支部,数百名会员。有数十人分别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1988年11月,徐觉民第三次进京,代表陕西工商业者参加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03年3月9日,徐觉民因病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