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著名的左翼戏剧家左明
2015-09-14 16:21
来源: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访问量:
打印

  左明(1902~1941),又名廖宗岱、廖新,字佐民、作民。因为是重阳节出生,所以小名菊阳、菊,南郑县法慈院镇中坝马家岭村人。

  左明天赋聪颖,健谈机敏,随父亲的学馆游读,但对四书五经无兴趣,常背着父辈偷读唱本、杂记、小说。对家乡的锣鼓草(巴山劳动山歌的一种)、汉调二黄、陕南曲子也十分喜爱,有时还顺口唱上几段。

  追随新思潮

  1920年,左明考入汉中联立中学。左明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参加读书会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左明、何挺颖首先用白话文写作,促进了新文化在汉中的传播。与何挺颖、樊尚志等人增订《新青年》、《共进》等刊物,发起并组织学生会。

  1922年5月4日,联立中学联络南郑中学、职业学校和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师生,举行纪念五四运动三周年游行示威。游行队伍选举左明为代表,由何挺颖、孙绍亭举旗前导。先到文庙巷集会,声讨、控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罪行。左明振臂率众高呼:“收复旅大!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游行队伍从北大街游行到汉中道尹公署,左明领头冲进汉中道署,要求道尹王秉坤面见学生,王秉坤托辞拒绝。左明代表学生据理力争,迫使王秉坤答应了学生们提出的要求:通电全国,支持抗日救亡;实施抵制日货条例;查禁销售日货;惩戒厮打谩骂学生的道尹卫兵,向学生当众道歉;允许学生游行、呼口号,以唤起民众抗日。

  1924年,左明辗转来到上海,在浦东中学读预科,后考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其间,左明结识了汉中老乡刘秉钧等进步青年,阅读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向导》等进步书刊,参加汉中旅沪同乡会。

  9月28日,汉中同乡会会刊《汉钟》月刊更换编职人员时,同仁一致推举刘秉钧为《汉钟》月刊编辑,左明为副编辑。左明和刘秉钧遵循《汉钟》“介绍实业知识,共谋改进汉中”的宗旨,充实《汉钟》内容,扩大了发行。

  左明撰写的《致弟弟佑民的信》、《夫妻别解》、《祈不雨》、《秋风》、《我现在才认识汉中的我了》、《汉中军费之摊派》以及何挺颖的《中俄交涉经过之梗概》等文章刊发在《汉钟》。

  《汉钟》,还以编者名义刊出《城固县知事汪兴涛虐民罪状》、《城固县公民与旅沪汉中同学会声讨汪兴涛知事往来函电》等文章,揭露、声讨城固县知事汪兴涛勾结南郑县知事向民众加派捐税,中饱私囊的罪行。后来陕西省政府撤销了汪兴涛的知事职务。

  左明参加中共地下组织发起的活动,以致被反动当局追捕而离开上海。后与张瑛(安娥)为寻找中共组织,又返回上海,参加何挺颖组织的新汉社,编发《新汉》期刊。左明曾在《新汉》上发表文章揭发南郑县知事阮贞豫统治汉中的罪行。

  推动左翼戏剧运动

  1925年秋天,左明转入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专攻戏剧。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左明等5位青年在北京参加反对段祺瑞政府卖国罪行的 “三一八”示威游行,并在《世界时报》上撰文批评“不要为政治牺牲”的谬论。

  1926年5月5日,左明与张寒晖等艺专同学创建了中国北方第一个红色话剧团体“五•五”剧社。“五•五”剧社以研究新戏剧艺术,促进新社会为宗旨。同时创办《五•五剧社戏剧》月刊。

  1927年秋,经人荐举,左明被田汉收为上海艺术大学戏剧科学生。左明参加了田汉、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人发起的“艺术鱼龙会”演出活动,成为主要演员之一,并参加改组“南国社”,筹办南国艺术学院,编发《南国月刊》。

  左明撰写的《我们的戏剧运动》、《南国到南国》鲜明地提出务必“使戏剧很快普遍到一般民众中去”,“工农兵民众才是我们戏剧的真正对象”,“将戏剧,还给民众”,“变戏剧为民众所有”的进步观点。

  左明与田汉、欧阳予倩、周信芳等在南京、广州、厦门、无锡等地巡回演出。左明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推敲剧本,研究角色,认真做戏。

  父亲廖明晋得知左明在上海演戏并成为名伶的消息,非常生气。家族中的人也认为左明做了“下九流的戏子”,损害了廖家声誉。廖明晋连发数信,要左明立即退出舞台,否则要易姓除宗。左明接信后多次回信解释。廖明晋执意不听,断绝了经济供给。为表达和封建宗族的决裂,左明毅然决然去掉“廖”姓,改“作民”为“左明”。 左明改名从艺后,16年未和家人通信。父亲病逝,左明忍痛没有回家,只将自己的情况写信告诉了三哥廖康。

  廖康是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军官,在抗日前线作战。廖康与左明兄弟俩书信交流,联系亲密。廖康曾将喜峰口战斗、台儿庄大捷等中国军队抗日的消息及时传给左明,左明根据这些资料撰写《王八蛋才逃》、《大义灭亲》等剧本,排练上演,慰问抗日将士。

  在巡回公演中,左明是田汉在剧本创作、人物塑造、舞台设计诸方面的智囊和助手。剧作《到明天》、《夜之颤动》,塑造了工人们爱国反帝的形象,受到观众好评。当时人们戏称他为“小丑”、“左老板”。

  在频繁的戏剧创作和演出实践中,左明与陈凝秋、陈明中、赵铭彝成长为田汉的“四大金刚”, 被誉为中国戏剧界的后起之秀。

  1929年,左明与郑君里、周起应(周扬)、吴作人、赵铭彝、陈白尘等17人首创“摩登社”、“新地剧社””等进步文化团体,组织和领导上海各大中小学校的剧团和戏剧运动。“摩登社”又积极联络上海戏剧界,成立上海戏剧界联合会。这一年,左明编辑的《中国学生》、《学校运动戏剧专号》,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同时,与赵铭彝编辑的《南国》周刊也扩大了发行。

  1930年,上海戏剧界联合会发展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左明是左翼剧联的主要成员之一。1933年,左明创作了独幕剧《大义灭亲》,号召中国青年奔向抗日前线。1934年,左明和曹雪松编导的无声电影《王先生的秘密》、《王先生过年》,由新时代影片公司摄制发行。1935年,左明编剧,吴文超导演,推出有声电影《难姐难妹》、《年年明月夜》。1937年,左明编导了电影《母亲》、《王先生奇侠传》、《王先生生财有道》3部有声片,由天一影片公司在香港等地发行。“王先生”是漫画家叶浅予的一部连续性漫画《王先生》中的主人公,漫画的主题是暴露社会畸形。善于演丑角的左明受卓别林来华演出的启迪,加之日本侵华,民族工业衰败,小资产阶级家庭中落,由此构思成连续揭露日本侵华的悲喜剧。《王先生……》这些电影控诉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蹂躏后,我国民族工商业破产,“王先生”苦不堪言的悲惨情景,看后倍令观众同情,悲愤。《王先生》系列无声、有声悲喜剧是中国影视连续剧的开山之作。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左明还写出《军火船》、《神枪手》、《农村曲》、《爱国一片心》等团结抗日话剧、歌舞剧,后汇编成《左明剧作选》。

  左明先后自编、自导、自演和合作编导无声,有声电影20余部,编创剧本30余本,成为名震上海影剧坛的电影、戏剧艺术家和我国影视连续剧的创始人。

  左明的革命戏剧活动,受到了国内外新闻界的注目,日本记者泽村辛夫在东京《每日新闻》专版对京沪抗敌文化运动作了长篇报导,较全面的介绍左明的剧作、文艺理论、舞台艺术。其中有两篇经周起应(周扬)译为中文后,在成都“摩登分社”编辑的第一期《现代戏剧》月刊上首先发表。

  1937年8月15日,中国剧作者协会在上海成立,随即组织了抗日救亡演剧队。左明担任第五队队长,何挺杰担任副队长。带领王素、张平等30多位抗日文艺宣传队员从苏州去南京、蚌埠、开封、郑州、汉口、西安等地,巡回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到前线去》等抗日救国剧。

  出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首任戏剧系主任

  1938年夏,左明演剧队辗转到了西安。在西安演出时,国民党三十八师董钊部包围了第五抗日救亡演剧队驻地西安饭店,左明被捕,其他队员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帮助下去了延安。左明经三哥廖康多方周旋,营救出狱。但艰难的旅途,紧张的演出,监狱的摧残,加重了左明久治未愈的肺结核。左明脱险后即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车子到了延安。

  左明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毛主席叮嘱左明好好养病,并安排他参与筹建鲁迅艺术学院,左明担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首任戏剧系主任。

  在鲁艺,左明和何其芳、成仿吾、徐以新、吕黎等一道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 创作《农村曲》等歌舞剧,导演并演出《血祭大上海》等戏剧。

  作为早期进步戏剧事业的奠基者和革命文艺事业的开拓者,左明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工作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重视。

  壮志未酬身先死

  1939年秋,左明只身回汉中为鲁艺选招学生,途经宝鸡被特务尾随。《汉中日报》也刊登了左明回汉中的消息,汉中三青团头目宋雪天扬言要活捉左明去领赏。经黄渤昭等人筹措,左明甩掉跟踪特务,在上元观乐育中学任教。

  在家乡,左明见到阔别16年的妻子黄亦新。黄亦新在廖家等了左明16年,把父母分给左明的那部分家产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乐育中学的共产党人王玉琴等人的协助下,左明为鲁艺选招学生,并继续戏剧创作和演出。假期,左明组织乐育中学抗日救国宣传队,去法慈院、牟家坝、上元观等地演出。在慰问上元观抗日负伤的伤员后,他写出《中国进行曲》《神枪手》等剧本,并为二里坝中心小学谱写了校歌。

  左明指导各校排演《放下你的鞭子》、《大刀进行曲》、《九一八》、《中国进行曲》等剧目,培训师生抗日演讲队,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致抗日”。

  1940年秋,汉中当局“清剿”进步人士,王玉琴被追捕,左明被迫告别妻儿,南下重庆北碚。左明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北碚分会。当时,左翼戏剧家赵清阁、安娥、田汉、阳翰笙、夏衍等汇集重庆。左明决心与老朋友们在抗战文艺方面再展宏图。

  左明的肺结核病不幸复发,进入晚期,不能继续工作,被送往北碚省立第二医院治疗。当时治肺病还没有特效药,左明在医院治疗百日,疗效不佳。鉴于战时药品不足,在外食宿不宜,他不愿久累别人,希望回家养病。

  此事经田汉、赵清阁转告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周恩来十分关切左明的病情,询问了左明南郑家乡情况后,建议左明回汉中老家养病。周恩来在重庆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接待了左明的委托人赵清阁、张突,并出资帮助左明返回南郑治病。

  左明在三哥的陪伴下,乘汽车经川陕公路返回汉中,在牟家坝马家岭家中养病,妻子黄亦新细心地照料着他。

  这时,特务贺景楼一伙居然住在牟家坝跟踪盯梢,使左明愤怒万分,拍案怒斥:“我左明的头在这里,你们随时可以拿去请赏。”

  左明心系戏剧,一面吃药,一面仍扶病创作五幕八场话剧《爱国一片心》,由塾师唐吉安代为誊写,最后一场尚未写完,便溘然长逝,时值1941年重阳节。

  1982年南郑县人民政府、198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相继追认左明为革命烈士。2004年,由汉中市文联倡议并参与出资修建的左明陵墓,在南郑县法慈院落成。

主办单位: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市政府4号楼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38号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916-2626123 (办公室)

备案号: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标识码:6107000014